軸承的失效模式大類:我們一般把它看為6大類13小類。如圖所示。
1.接觸疲勞
定義:重復應力作用導致的材料結構變化在滾動體和滾道之間的接觸區域繼續發展。疲勞表現為表面的顆粒剝落。開始和晚期剝落之間的時間隨轉速和載荷而變
次表面引發的疲勞
滾道表面下方微裂紋開始。當這些微裂紋傳遞至表面時,它們產生剝落 (薄片)。
表層引發的疲勞
表面破損 由于潤滑不足,滾動接觸金屬表面凹凸不平(粗糙)的失效。
2.磨損
定義: 運行過程中,兩個滑動或滾動/滑動接觸表面相互作用,導致材料逐漸消耗。
3.研磨磨損
潤滑不足或污染物進入所致。
粘著磨損
由于摩擦熱,材料從一個表面轉移至另一個,有時伴有表面回火或再硬化。
4.腐蝕
由于氧化或化學反應而使金屬表面退化
5.濕氣腐蝕
出現濕氣時的表面氧化。
摩擦腐蝕
在一定摩擦條件下,配合表面之間相對微運動導致的化學反應
蠕動腐蝕
在振蕩微運動條件下,表面粗糙導致的氧化和磨損。
微振腐蝕
當機器靜止時,循環振動導致的微運動形成的淺壓痕。與滾動體高度匹配的等間隔壓痕出現在滾道中。
6.電腐蝕
電流通過對接觸面造成的損壞(材料耗損)
電壓過高
由于無效絕緣,接觸區域中電流通過造成的放電痕和局部加熱。
電流泄漏
(低)電流通過產生的淺裂紋。裂紋相互靠近。隨著時間推移,它們逐漸 發展為平行于滾動軸向的等間隔槽。7.塑性變形
超過材料屈服強度時出現的永久變形
7.過載
靜止或沖擊載荷過載,導致塑性變形(沖擊腐蝕)。
碎屑產生的壓痕
在接觸區中被過度滾壓的顆粒在滾道和滾動體中形成凹痕。壓痕大小和形狀取決于顆粒特性。
搬運產生的壓痕
堅硬、鋒利物體導致軸承表面產生壓痕或鑿痕。
8.斷裂
超過材料的最終拉伸強度,并且一部分部件完全分離。
強制斷裂
由于應力集中,超過了材料拉伸強度,從而導致斷裂
疲勞斷裂
頻繁超過材料的疲勞強度極限導致的斷裂
熱裂
高摩擦加熱產生的裂紋。它們通常垂直于滑動方向。